减负后,我们一起成长
孩子的成长是一段美好而不可复制的旅程,而与她一同成长更是一种珍贵的体验!
从马昱涵进入一年级开始,我作为一个小学生的新手妈妈,在每一个周末,也带着她穿梭在大街小巷。随着减负政策的出台,我和孩子爸爸重新审视了家庭教育的方式,也更加重视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。
那么在“双减”后,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呢?
曾经读过教育家蔡元培的一句话: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,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。爱心,是善良之本。我们曾经一起读过一篇来自英国作家雪莱的文章,题目是《爱的旅馆》。我不知道马昱涵记不记得里面的一句话:一次小小的善意,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只是举手之劳,但它或许能使接受帮助的人渡过难关,走出人生低谷,所有的爱都是甜蜜的,无论是给予还是回报。所幸,现在的马昱涵正直、善良、不欺凌、不胆怯,在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中知道照顾别人的感受,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能及时伸出友谊之手。
作为家长,我应该如何在学习上支持孩子呢?在“双减”的第一年,我有很多的困惑。我和孩子爸爸积极地向孩子当时的班主任顾盛花老师求教,听取老师的意见,从她爱看书这一点出发,用成长型思维的模式教育她,让她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。我们惊喜地看着她慢慢从“要她学”到“她要学”的转变。我们一起看过的一部印度电影《摔跤吧!爸爸》中,爸爸替女儿建了一个简易的摔跤训练场,慢慢交给她们很多技术动作,带她们参加各在比赛,但最终女儿参加有生以来最难打的比赛时,爸爸却被困在了赛场外,只能自己一个人面对。回归到现实生活中,我们对她的支持,不一定是带着她做题,带着她补课,而是帮助她发掘她的潜能和优势,鼓励她自行探索,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如今马昱涵六年级了,虽然她的成绩不是班级里最好的,但她的学习力却得到了显著提高。即使没有补课,她学得依然轻松、快乐,并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忱!
“双减”之后,她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,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。马昱涵非常喜欢画画,作为她的爸爸妈妈,我们非常支持她。从小时候我坐在她身边陪她一起涂鸦,到现在她可以一个人坐在画板前画上4、5个小时。兴趣和坚持其实是不可分割的,很多时候,在坚持中她获得了成就感,促使她学会了克服各种困难,培养了顽强的毅力,在她身上我能看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及能量。我们希望在这种能量的支配下,她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世界的美好,并会产生一系列积极的情绪体验。
成长是一道神奇的风景,与孩子们一起成长是一种幸福的体验,减负政策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相互陪伴、相互理解,更深入地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爱与关怀。我们一起探索、一起学习,一起成长,这种共同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快乐和美好。
用户登录